读书种子好演员,坏剧本影评灰猎犬号
好演员,坏剧本——影评电影《灰猎犬号》读书种子章凯滢在我们迅速地浏览《灰猎犬号》这部电影的制作人员名单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印象一定会是:这是个相当豪华的制作阵容。影片的导演亚伦·施耐德,是奥斯卡奖得主;作为主演的汤姆·汉克斯更是轻易地拔高观众的期待。除此以外,影片本身的二战题材也使我们联想到《拯救大兵瑞恩》或者《太平洋战争》此类汤姆·汉克斯参与的经典作品。美国向来有拍战斗场面激动人心、特效精致逼真的战争大片的传统,因而在影院迟迟不开业的7月,《灰猎犬号》这一AppleTV+平台的电影成功捕获了观众们的视线。以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而言,能做到如此画面质感已属不易。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镜头用在了舰桥和CIC上,已经充分凸显出经费的不足;至于有些“赶”的叙事,也可以认为是胶片要省着用——观众往往会苛责影片里剧情比例的失衡,但如果预算真的如此不足,被迫放弃一些拍摄也是极有可能的事件。为了比较,去年末上映、同为海战的《决战中途岛》的预算为1亿美金。整部电影在技战术的表现上可圈可点,节奏紧凑,镜头运用流畅,基本还原了原作《好牧人》的精神。但是要与前辈抗衡,《灰猎犬号》还是多少欠了火候。让我们把视线重新聚焦于这个豪华的制作阵容。作为导演的施耐德确实是奥斯卡奖得主,但他所获的奖项为年的真人最佳短片。而本次电影的编剧则是汤姆·汉克斯本人——编剧的短板在本片中暴露无余,这个问题甚至超越了对于“美国式主旋律”的歌颂和对敌人过于单薄的处理方式。诚然,在这部电影中,编剧制造出的亟待解决的矛盾是三重的:两军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士兵们内心的冲突。当镜头对准那些驱逐舰士兵们的脸的时候,那些慌张的微表情、不安的神色便将他们摇摇欲坠的心曝光在观众的目光下。然而,剧情的主线却为这个简单而巧妙的处理拉了后腿。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片,《灰猎犬号》的主线简单、清晰:护卫着一队商船,在没有空中力量的情况下,汉克斯所饰演的舰长需要面对德军狼群的攻击,穿越北大西洋。但是主线简单向来并不意味着影片单薄,合格的剧本在添加人物的深入刻画和旁枝末节的支线剧情之后,应当能够撑起一部90分钟长——并不算很长——的影片的内容。但是,在《灰猎犬号》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些。对于不是军迷的观众来说,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的内容甚至称得上匮乏。面对德军潜艇的袭击,舰长作出了指令。而在我这样的外行人眼里,这些指令最终成为了简单的左转或右转。如此一来,便将影片的受众面变得较为狭窄。纵观美国影史,“好的战争片并不需要大量的术语支持”这一观点应该已经是得到充分证实的。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观看《拯救大兵瑞恩》时,米勒上尉单枪匹马面对虎式坦克的画面会如此激动人心。换言之,这单薄的主线无形中将非军迷的观众剔除在外,显然并非商业片的上策。当然,想在这样的战争片中看到文艺片《敦刻尔克》中那样细腻动人的刻画也属无谓的期望,但是《灰猎犬号》的人物刻画依然令我大失所望。在影片的开头,一男一女两人相对而坐,舰长与女友进行了一番看起来颇有深意、你来我往的对话——如果按照一般对剧本的期望,这样美好的感情将会多少起到一些作用。只不过女友的脸最终只在片末舰长脑海中以走马灯的形式出现。实话实说,在80分钟紧张的海战氛围渲染之后,我差点忘记了这位女友的存在。作为95%商业片都具有的爱情副线而言,这段画面软弱无力,甚至删掉也无妨。如果能在片中加入更多的渲染,或是明暗线的交接,甚至只是加入暗示性的要素,也会让整部影片的质感更为饱满,情感更为真挚。而作为反面的,舰长每次饭前、睡前的祈祷则占据了更大的篇幅,生硬地拉高了片中宗教元素的比重,使得全片看上去更像是一部教育片。而且,还是经典的美式教育片:强调信仰的虔诚,与美国主流的新教教义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影片对于人物的刻画失败了一半——至少舰长的人设是比较立体的。除此之外便什么都没有。如果说副线的处理水平低下,主线的发展也有不少瑕疵。战争片的主体,某种程度上,需要敌军的衬托——将敌军描绘得越强,我方看上去也就越强,然而本片从海战军事角度也许可圈可点,对德军的刻画却几乎为零,通无线电后的狼叫更是显得有些浮夸。据我所知,在历史上进入敌军无线电频道挑衅的U艇少之又少。既然德军没有一个镜头描写,那么这样恐怖的声音已经可以说是一种刻意的矮化——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的惯用伎俩,在灰猎犬号这样一部影片中显得幼稚而且不合时宜。更何况德军的每次袭击看上去都像是上一次的重复,只是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如此一来,影片的节奏变成单纯的追打。刻意被加快的节奏如果缺少用于调剂的放慢,便会使观众疲累不堪。脸谱化地丑化敌人是煽动性的,也是毁坏质感的。在历代描写战争的大片中,不乏聚焦人性复杂与战争本身残酷性的,深入诠释战争最本源的起因。然而在《灰猎犬号》中人性的复杂几乎不曾展露,唯一算得上深入的刻画便是舰长对着新炊事员产生斯人已逝的伤感。很多电影,比如《U》,甚至老牌旋律片如《最长的一天》,都有一个明确的哲学核心。即使是再浅薄不过的“坚持到底”,也可以借由镜头的叙事变得高级。然而《灰猎犬号》的中心是模糊的,戏剧逻辑是断片的。在广袤的海上,一艘海军驱逐舰——这本是一个绝佳的舞台。所有的角色,被封闭在这艘大船上,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可以在镜头能扫到的地方拍摄,任何一个角色的蜕变都应该是可见的和有理由的。然而电影在制造冲突方面是苍白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军队的特殊性),间接导致了主角人设丰满却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改变。于是哲学意义被削减,本片真的变为一部传教片:只要坚持信仰,你就会得到救赎。撇开一众近年的美国好莱坞大片不谈,年上映的《怒海争锋》作为海战片划时代的代表作也显得更加有意义。较之今天探讨的这部影片,《怒海争锋》有更加饱满的剧情组织,体现出更早的那段历史里的海洋争霸。这两部电影,非常相似的是,都欠缺感情线——前者中甚至只有一个女性的惊鸿一瞥,但它更加完善地刻画出了人性。漂泊在海上的舰船更像流动的城市,穿插在战斗中的医生的故事也使影片充斥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人文主义关怀。如果《灰猎犬号》也能进行适当的穿插、支线的延伸,我想电影的高度也会上升一个台阶。然而遗憾的是,汤姆·汉克斯的这部新作最终附庸于个人英雄主义,让整部影片的格调显得平淡无奇。《灰猎犬号》能获得好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今年情况的特殊,使得影院空空荡荡,家用的小屏幕和音响成为主流设备。观众对于影片的渴望极度攀升,同时也降低了要求。但是,这部电影也并非鸡肋。电影对小说原著作出改动,加入自己的诠释,使得在90分钟内得以完整叙述一个故事,同时迁就观众的趣味。在实际拍摄中,这个手法也就是增加反派。在原著中故事线极度的琐碎,是因为小说和电影载体的不同。这两种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特点使编剧不得不作出改变(当然,是稍显笨拙的):要表现舰长站立过久的脚疼,用文字三言两语便可以解决,而电影则不得不运用视觉语言,拍摄流血的脚和换上休闲鞋。电影在还原原著的方面不遗余力,包括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军事细节,也为这一部历史战争片的真实性增光添彩。在网上浏览评论时,往往能看到恪守原则的军事迷对于道具的不满,但是要知道,海军片的形式本就不可避免有历史细节的错误:道具经费的缺失,考据的失误,在把琐碎无趣的海军行动改编成大荧幕上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前文中提到的《怒海争锋》造出一艘新船来满足拍摄需求,而《灰猎犬号》本身经费不足,能够还原基德的CIC也许已经可以说是完满的处理了。在评价电影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以“完美”作为尺度。抛开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仅仅就题材本身而言,在看电影时观众也会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脆弱:人或许可以化身战争机器一样的东西,但人是人,机器是机器。潜艇遭遇攻击、仪器失灵,然而人还有感知。人会注视着漆黑的海慢慢滑入海底,在水下被压力压死。难以想象士兵的绝望——这也恰恰是能够告诉我们战争残酷性的地方。可惜《灰猎犬号》放弃了这一层面的刻画,否则我们看到的又将是截然不同的精神内核。我想,李安在拍摄他的帧鸿篇巨制时,也许并没有想到在年我们不得不在网络上观看电影。作为一部在电脑上观看的特效精彩的战争片,我愿意给《灰猎犬号》打出8分;作为一个希望能看见战争背后残酷内核的观众,我只能给它一个6分的成绩。读书种子招募计划本
上一篇文章: 看一看在迪士尼中那些最受欢迎的狗狗,原型 下一篇文章: 独家大开眼界,寻血猎犬号超音速跑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