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没参加长征的元帅,拖着受伤的身体,面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壮举,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对于长征是这样评价的:“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美国作家的埃德加·斯诺是这样评价的:“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毛泽东主席对于长征的评价是:“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长征同样也磨练出来一批具有很高军事素养的将领,我国开国十大元帅中九人都参加长征,但是同为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却是缺席了这场伟大的壮举。

陈毅元帅虽然没有参加长征,但是在那段时间,陈毅元帅也是经历了九死一生。

那么为什么陈毅元帅没有参加长征,在长征期间,陈毅元帅在做什么,是什么原因迫使陈毅元帅留了下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那一段陈毅元帅的峥嵘岁月吧。

一、长征前夕,受伤,被博古宣布留下

年10月,因为当时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博古错误指挥,没有听取毛泽东主席等人的正确意见,一意孤行要和兵力远超自己的国民党军队开展阵地战,最后红军伤亡惨重,红军当时已经丧失了在中央苏区内和敌人抗争的能力,眼看根据地就要沦陷,“遵义会议”召开,红军放弃苏区,离开瑞金,准备开始长征路。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在年8月24日的时候,陈毅元帅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去兴国前线的时候,陈毅元帅在去高兴峪前沿的那次战斗中负伤了,这次受伤对于陈毅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

当时博古错误指挥,令中央苏区红军损失严重,但是在党内还是有影响力的,博古此时就永陈毅受伤暗自打起了算盘,在留守中央苏区的名单中,陈毅赫然在列。

实际上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陈毅跟随大部队走定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毅元帅的个性是非常火爆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为了照顾陈毅元帅情绪,周恩来总理去将这个消息告知了陈毅,告诉他自己将会留下来负责苏区指挥军事行动,同时将项英负责全面工作的消息也告诉了陈毅,陈毅此时心中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因为项英、博古、李德都是“苏俄”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这伤受可能真不是时候。

周恩来总理知道这样传达命令,虽然陈毅元帅作为军人会接受执行命令,但是不可能激起陈毅的热情,所以周恩来总理为了让陈毅元帅进一步明确他留下的意义,更加积极的开展工作,他强调了陈毅将会起到的作用,同时对于陈毅元帅的战斗能力表示赞同,还有就是对农村情况的了解。

因为陈毅在这个地方战斗了很多年,对于这个地方的地形、河道都是非常的熟悉的,加上陈毅受伤,长征对于陈毅元帅现在的状态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个客观理由。

这些话很好地安抚陈毅元帅的情绪,从周恩来对于陈毅元帅的评价来看,陈毅元帅的战斗能力是很强的。

周恩来总理问到了陈毅元帅的伤势,陈毅元帅说,自己的伤势并没有好转,医生还没有把所有的碎骨全部取出来,虽然自己一直要求希望可以拍一次X光片,医院却是始终没有给他拍,从陈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陈毅此时在中央苏区的处境还是很微妙的,这也为后来红军再次损失埋下了祸患。

周恩来总理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医院等相关部门,周恩来才知道,因为马上就要长征,医院将X光机器和片子都已经打包好,准备撤离。

但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协调和要求下,医院最后不得不将已经打包好的设备重新取了出来,周恩来总理还直接命令将无线电台备用汽医院,专门给陈毅拍了X光片子,将陈毅元帅的伤势做了进一步的处理。

陈毅元帅是一个好军人、好将军,命令既然已经下达了,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他毫无保留的执行了命令,接受了中央交给的任务。

为了革命的胜利,将心中的不痛快忍了下去,但是在和项英交流下一步中央苏区的工作计划的时候,原本就不痛快的陈毅又添加了一份不痛快。

因为陈毅认为要避开敌人的锋芒,进山打游击战争是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也是唯一的生存机会,但是项英还是主张硬拼,由于当时特殊的背景下,陈毅元帅的方案被否决了。

读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都在想,陈毅元帅对于自己的这个突然任命有什么感悟吧,实际上这个事情在二十多年以后的年,陈毅元帅给出了答案:首先陈毅认同对他的委任,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因为他确实是比任何指挥员都熟悉这块土地,他自己的确是一个有经验的领导人,对于他的任命会提升原本留守人员的士气,但是对于这种重大任务,没有提前和指挥官征求意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他对于这样的行为情绪是很大的。

二、敌人封锁,内部背叛

长征的路途虽然艰险,然而留在中央苏区的这些人,基本也是九死一生。

虽然当时留守在中央苏区的人数达到3万多人,但是这些留守的很多人员都是伤员和一些战斗不便的非战斗人员,敌人的封锁加上内部的一些不和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毅元帅带领着队伍坚守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很多战士都牺牲在战斗路上,而陈毅元帅在这三年当中也是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们读到的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就是在这个时期做出的。

话题回到中央红军撤出后的战斗,陈毅元帅的正确主张被项英等人否定了,在中央红军撤走初期,留守中央苏区的部队与敌人开展正面斗争,造成留守的中央红军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不过幸运的是,最后调整了作战路线,开始接受陈毅元帅最初提出的建议,从正面硬拼改成了游击战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三年中,陈毅元帅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情形。

年4月,陈毅元帅和项英领导部队转移到了粤赣边区,开始开展游击斗争,敌人在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调集了三个师加上江西的各个地方保安团大约三万多的兵力,开始对陈毅元帅等人的围捕和封锁。

在封锁线设置完毕以后,敌人就开始对粤赣边区进行了“清剿”,陈毅元帅等人面对敌人的封锁也无法出山,只能在深山老林当中打游击,除了面临粮食短缺,还要躲避敌人的搜索,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敌人、我军双方都无法掌握对方的行动,但天有不测风云,虽然当时陈毅元帅带领队伍已经非常的小心谨慎避开敌人,但是红军和敌人还是遭遇了,双方随即展开激战,敌人的火力很强,红军只能是被迫迎击敌人,准备找到机会随时撤离。

没多久,红军队伍就被打散了,当时陈毅元帅的腿伤还没有完全的恢复,行动不便的他就只能和警卫员一起躲到路边水沟芦苇丛中,当时芦苇长的非常茂密,两人虽然都被刮伤了,但是也正是这茂密的芦苇救了陈毅元帅一命,搜索的敌人几次从他们身后走过,陈毅元帅当时已经打算和敌人拼命了,但是幸好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最后敌人一无所获,敌人就只能放弃,陈毅元帅他们躲到了后半夜,就去寻找队伍了。

这就是陈毅元帅第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情形。

第二次遇险也是在年,当时龚楚被敌人抓住以后,发生了叛变,由于当时条件比较恶劣,通信条件是很差的,陈毅和项英都不知道这个事情,敌人也利用这个信息差,龚楚伪装成红军游击队,寻找陈毅、项英的足迹。

龚楚在山林中四处寻找,竟然恰巧碰到当时红军交通站站长何长林,何长林和陈毅元帅等人一样,不知道龚楚已经叛变了,所以看到自己的老首长,何长林就迎了上去,在龚楚的威胁下,何长林也叛变了革命,答应带着他们去找交通站。

在交通站,龚楚和何长林正好碰到了从指挥部来的几个人,何长林就配合龚楚让几人带着龚楚去见陈毅,在去指挥部的交谈中,这几人发现龚楚和何长林不对劲,除了一个警卫员外,其他人都趁机跑了。

这个警卫员被抓以后,猜测何长林他们可能已经知道陈毅他们的地点,毕竟何长林是交通站站长,还不如自己去带路,所以就假装和龚楚他们合作,带领着这些敌人到了指挥部附近,在碰到哨兵以后,就大声呼喊:“这些都是敌人”,并且随即开枪打死了一个敌人,陈毅元帅、项英等人听到了枪声以后,就赶紧撤离了。

龚楚知道自己也暴露了,随即也撤离了,第二天,龚楚带着一个营的兵力来到这里搜索,最后没有任何结果,陈毅元帅等人在躲藏了三天后,最终躲过了此次危机。

三、坚固的堡垒,无法打破军民鱼水情

对于陈毅元帅来说,比较惊险的一次可能就是在年9月的时候,蒋介石化解“两广事变”后,再次集结嫡系部队四十六师对粤赣边境游击队开展了第二次“大清缴”。

而此次负责清缴的责任人就是戴嗣夏,戴嗣夏对于围剿红军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一度被蒋介石称之为“碉堡专家”。

戴嗣夏根据红军在苏区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戴嗣夏为了保证村民“不通匪”,戴嗣夏就采取了保甲制度,一村一保,十户一甲,一旦发现一家通匪,则十家连坐,试图割裂红军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将山中的百姓全部都赶下山,想要将山区变成无人区,还禁止百姓带粮食进山等等措施,这一系类的措施大大增加了红军游击生存的难度。

戴嗣夏目的就是要困死红军,陈毅元帅对于这段时间曾经这样描述过:“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米清可,野菜和水煮”。

为了打破封锁,不论是陈毅元帅还是群众都想想尽办法。

陈毅元帅亲自带着一些战士去抓蛇、石鸡等山中的野味,甚至还有红军战士捅马蜂窝炒着吃、烧着吃,即使这样,粮食仍然无法满足基本的供给。

张千妹等梅山村的群众们知道游击队在深山里面忍饥挨饿,心中也是暗自着急。

事情的转机来了因为很多村民都是以山为生的,所以长时间不进山的话,村民的生计难以维持,所以国民政府每月允许村民进山几次。

张千妹就利用这几次进山的机会,将大米藏在挑柴的竹竿带上山去,其余村民也会设法将一些咸鱼或者将食盐融化到棉袄中,丢在深山中,让游击队战士自己去捡。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陈毅元帅本来就受伤的腿再次复发,脚肿的像一个大冬瓜一样,急需药品,但是敌人的封锁,药品很难运进山。

张千妹就趁着进山的机会,利用土方法采集草药熬成药水,加入盐巴给陈毅敷伤,虽然加药水的过程中非常的疼痛,但是陈毅总是咬着牙说:“这点疼又算得了什么,伤不好,怎么赶走这些白狗子!”

幸运的是,陈毅元帅的腿经张千妹的治疗,渐渐好转了起来,陈毅元帅再次渡过了危机。

四、叛徒叛变,绝处逢生,终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封山已经够令人惊心动魄了,接下来这段陈毅元帅经历更是险象环生。

由于斗争条件非常的恶劣,一些意志本就不太坚定的人,在被敌人抓捕以后,就和龚楚一样,随即就叛变了敌人。

地下交通员陈海就是这样的叛徒,在陈海离开梅岭以后,在中途被敌人抓捕了,贪生怕死的陈海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就交代了红军游击队设立在的地下交通站的位置,梅岭的地下情报站面临崩溃的危机。

再看陈毅元帅他们,在敌人多日包围梅山无果的情况下,根据叛徒陈海提供的情况,敌人开始了更加阴狠的计划。

从年10月份以来,由于陈毅元帅他们长期在梅岭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进行游击战争,加上没有无线电设备,所以他们和红军主力失联很久。

当时南方各个游击区的信息都被完全隔绝了,虽然陈毅元帅想尽了办法联系,当时最后都是石沉大海,陈毅元帅心中自然非常的着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11月的一天,陈毅突然收到一封关于中央消息的信件,信件是从香港绕道到大余的,邀请红军负责人会面,而写信的人员就是前面我们说过已经叛变的叛徒陈海。

起初看完信件以后,陈毅元帅等人也是心存疑惑,为什么不把人直接带到山上呢?但是中央来信的消息对于长期失联的陈毅元帅他们的诱惑力太大,所以陈毅元帅决定,自己亲自前往,查清虚实。

接到信件的第二天,陈毅一改往日的行头,装扮成了教书先生,在当时梅岭区委书记黄赞龙的带领下,到了叛徒陈海的家中。

当时陈海并不在家,屋内有一个女妇人在洗碗,陈毅元帅他们估摸着是陈海的妻子,黄赞龙便试探性的问到:“陈海在家吗。”

那个妇人也没有抬头,直接说了一句:“到团部去了”。

但是陈毅、黄赞龙将团部听成“糖铺”,就是这样的误差,差点让他们二人丢失了性命。

在听到陈海去了“糖铺”以后,陈毅、黄赞龙便朝着驿使门外梅峰桥头的“广启安糖铺”去了。

但是幸运的是,在“糖铺”外,两人看到了国民党的封条,接着旁边的一个老人快速的将两人拉大了一处巷口,低声说道:“快走,陈海已经叛变了”。

两人听完以后,对视了一眼,便绕出了巷子,准备分头回到梅山。

而此刻陈海正带领着一群狗腿子包围了梅山驻地,驻地遭受了敌人的突然袭击,放哨的警卫员发觉敌人从后山入侵以后,当即就开枪打死了一个敌人,随即喊道:“反动派过来了。”

驻地的红军听到警卫员声音以后,赶忙转移到附近的一座芦苇山上进行躲藏,由于当时天色已经晚了,所以敌人在草棚中没有找到人,一怒之下,便将这些草棚全部都烧了,幸运的是,在即将燃起大火的时候,天空突然下了大雨,火被浇灭了,敌人也是一无所获。

此时的教师打扮的陈毅是一无所知,一头转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中,幸好敌人看着这一身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没有起疑心,最后陈毅是有惊无险的回到驻地。

到了第二天天明,敌人增派三个营的兵力加上地方反动武装再次到了驻地,但是陈毅在回到驻地的当天晚上就带领队伍躲藏到了三十多里外的一处小山岩处。

但是敌人的围剿工作并没有停止,敌人用将近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岭地界包围了起来,带着猎犬四处的搜捕,陈毅等人只能躲在小山岩当中无法出来。

在被围困了二十天后,陈毅在饥寒交迫下,腿上的旧伤再次复发,有好几次敌人的脚步在附近的时候,拖着受伤腿的陈毅元帅心中也是无奈,幸运的是,最后还是成功的躲过敌人的抓捕。

在深夜当中,忍饥挨饿的陈毅元帅再次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梅山村的村民张千妹,张千妹在驻地被包围的当天,心中就非常的焦虑,经过几日的观察、判断,最后找到了陈毅等人的藏身地点。

张千妹确定了藏身地点后就趁着敌人夜深的时候,悄悄地带着粮食绕着山上的小路爬了上来。

送粮食的时候,张千妹将山内外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山内山外全是白狗子,这几日我会夜里想法子给你们送粮来,你们千万不要乱走动。”

说完后,张千妹便匆匆离开了岩洞,观察了一下四周确定无人以后,就返回到了梅山村中。

陈毅的腿在张千妹的照顾一下,慢慢的有了好转,可以说没有张千妹的冒死相助,陈毅等人不是被敌人发现,就是被饿死。

所以陈毅在后来的诗句中感叹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张千妹送粮数日一直都是安然无恙的,但是在一次张千妹送粮上山的时候,在绕路的时候被敌人夜间巡逻的小队迎面撞上。

无处可藏的张千妹心中一横,硬着头皮,闭上眼睛,冒着必死的决心,侧身一滚,直接掉进了身旁几丈深的谷底。

连续几日没有见到张千妹送粮过来,陈毅心中开始担忧起来张千妹的安危起来。

在担忧张千妹安危的同时,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着陈毅元帅面前,因为张千妹消失意味着岩洞断粮,虽然口渴可以喝一些山泉水,但是饥饿同样难以忍受。

想要出来找食物,但敌人就在山上巡逻,很难有所行动,在这样的境况下,陈毅心中不免燃起了一阵慷慨赴死的情绪。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中,陈毅写下了闻名于世的:“绝笔诗句梅岭三章”。

但幸运的是,张千妹在掉下了谷底以后,幸运的活了下来,受伤的她一瘸一拐的回到了家中。

随即张千妹惊喜的发现,敌人已经撤走了,所以在张千妹再次给陈毅他们送粮食的时候,将敌人已经撤走的消息告诉给了陈毅他们。

陈毅元帅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两天确实没有听到敌人的巡逻声音,随即在恢复一些体力之后,陈毅等人就随着张千妹走出了岩洞。

在下山的路上,陈毅遇到了此前因为敌人的围剿走散的警卫员宋生发,此时宋生发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报纸上醒目的刊登者:“12月12日,蒋介石被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抓捕”,陈毅心中知道敌人为什么会突然撤走了。

五、结语

在山上岩洞的时间,如果没有这个平凡的女子张千妹,陈毅元帅可能无法走出被敌人严密封锁的岩洞了,更不要说以后带领部队抗战。

陈毅元帅和张千妹之间的军民鱼水情令人感动,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就是因为有无数个像张千妹一样的平凡人的帮助,在红军遇到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帮助红军渡过困难,同样也正是这种感情,是我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8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