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选评请勿洞察你曾以为能温和地走入
《中国网络文学双年选(-)》
漓江出版社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分男频、女频各推选十部优秀作品,并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中国网络文学双年选(-)》(男频卷/女频卷)。“双年选”栏目将陆续为大家推送-年的上榜作品。
你曾以为能温和地走入这良夜
——评matthia《请勿洞察》
奇幻悬疑克苏鲁
点评人:刘心怡
架空神话体系“克苏鲁”,是源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悬疑惊悚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的呼唤》()《疯狂山脉》()《印斯茅斯的阴影》()等短篇小说的设定:在这一体系下,原有的宗教及科学体系全盘失灵,人类意图对未知的探索只会招致疯癫和灾难。
在中文网络世界,以“T.R.O.W”等小众论坛为根据地,部分奇幻惊悚爱好者进行着克苏鲁设定下的二次创作。而经由电子游戏、影视及跑团游戏文化的改编,“克苏鲁”不再仅是一种架空世界观,更成为一种流行亚文化,部分元素更是在近年来进入网文,成为某种热门设定:在恐怖小说《书院街27号姜家图书馆怪谈》(鹅毛笔,)中,克苏鲁设定中的数员“邪神”被人类供奉并酿成悲剧;奇幻小说《诡秘之主》(爱潜水的乌贼,)亦沿用了这一设定背景。尽管如此,仍有人批评这类作品只是简单拼贴了“邪神”“旧日支配者”“调查员”等元素,而未触及克苏鲁风格作品的精髓。
《克苏鲁的呼唤》书封
与之相对,许多作品即使不原样照搬克苏鲁设定下的具体元素,也被指认为具有“克苏鲁风味”(以下简称“克味”)。《请勿洞察》正是这样的作品,小说全程未出现任何见于洛氏小说原著的专有名词,前半程却颇具洛氏作品的惊悚内核:一系列超自然现象降临于日常生活,普通人卷入其中身陷危险,调查员介入事件迫近未知真相,愈是深入愈是接近某种不可名状,理性崩溃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未知带来恐惧,人类孤立无援,恐惧又隐藏于日常表象之下。“请勿洞察”这一标题,也正暗合洛氏名句:“人类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淼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应该航行过远,探究太深”[1]。就连并未将作品定位为“恐怖文”的作者matthia本人也承认,这正是一篇富于“克味”的西幻风格小说。“洞察即地狱”的不安氛围充斥全文:对“门”特殊之处的察觉往往是非死即疯的开始;主角只有服用药剂才不会因察觉世界的扭曲而崩溃;“第一岗哨”的构造更是令人“细思恐极”……而主角进入小说中的“异世界”——“门”中世界——后的一系列遭遇,似乎加强了这种印象:旷野之上,一切都难以解释,扭曲可怖的怪物追击主角,更糟糕的是,这些怪物正是陷入异世界的普通人变化而来。作者在描摹怪物形状时不吝笔墨,“栩栩如生”的形象不再“不可名状”,画面感冲击性极强,使这篇小说酷似“克味”第一人称电子游戏或恐怖电影。
但《请勿洞察》并未停留于此,即并未完全遵从“主角调查员因接触过多秘辛而理智丧失”的套路——否则它或将无异、甚至稍逊于《黑太岁》(oobmab,)、《巴虺的牧群》(oobmab,)等中文克苏鲁同人创作,而只是在某些猎奇场面多涂抹了些美剧式血浆。实际上,从主角穿过“不协之门”走向异世界,到主角涉足“学会”于异世界设立的“第一”岗哨,眼前的表象正被层层剥去,人类的理智也正渐渐崩溃,“请勿洞察”式的警告逐步失效——小说的野心,正是指向“洞察”以后,那“地狱”般的图景。
受到洛氏行文风格的影响,许多克苏鲁同人作品往往以第三人称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停留在“主角疯了”的瞬间。这一下场变得如此常见而如此固定,以至于成为粉丝津津乐道的一个“梗”——“San值清零”。“San值”全称“Sanity”,在克苏鲁题材的跑团游戏中,用以衡量玩家的精神状况。“狂掉San值”意味着精神被大幅冲击,“San值清零”则是精神彻底失常的表现。读者已对这一标准结局已心照不宣,《请勿洞察》却又在此之上深剜一刀,活生生剖出脑海中的混沌低语:“精神失常”之后,世界如何翻转?
《请勿洞察》封面
“克味”套路之外,《请勿洞察》嫁接了另一款经典恐怖叙事:一对情侣偕友登山,女孩留在营地,男孩随大部队上山。一日后大部队撤回,称发生山难,男孩不幸丧生;女孩于悲痛中捱过七日,午夜惊觉男友出现,满面血痕,带她逃出营地,且言山难确有其实,而自己才是唯一的生还者。这故事显然并非克苏鲁风格,惊悚之处在于双方皆不可信任。如果说克苏鲁式惊悚指向他者、指向混沌、指向人类科学和秩序失灵后的孤立无援,“登山男友”式惊悚则指向“同伴”、指向表象下的狰狞面目、指向确凿后的翻转。《请勿洞察》则结合两者,更进一步:科学常识已被颠覆,同伴面目无从得知,曾支撑自己的“常识”在异世界支离破碎,便连网文最大金手指——身为“主角”的知觉——亦难以信任。
主角一行撤出“第一岗哨”后,进入曾经爆发大量失踪事件的“辛朋镇”幻境。作者笔锋一转,让人人在幻境中一派欣快,对自己的目的深信无疑。至此,似乎只有文本外的读者勉强想起,他们刚刚逃出生天,理应保持警惕,保持怀疑。如果主角们还是“正常人”的话,他们更是理应恐惧,理应崩溃——但这一切,均未发生。
此时此刻,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主角又该是什么样子?越是追问,越是通体生寒。原来小镇神秘失踪事件也好,异世界怪物围追堵截也好,都不算惊悚的巅峰:matthia笔下,人物视点穿插交替,紧贴着神经筋络的颤栗展开,“日常经验”在门后“异世界”中欲坠未坠,勉强拼凑了旧有皮囊,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这才令人毛骨悚然。
如果令人极度恐惧的瞬间只是“高层视野”在日常罅隙中偶一投影,那么“恐惧”是否还有意义——是否还有“效力”,证明我们作为常人生存?对知觉可信度的怀疑,最终抵达对自我存在的怀疑。回看洛夫克拉夫特的写作年代,相对论的提出挑战了牛顿力学,宇宙再次混沌如古屋高宅;时至今日,人们又是否愿意相信关乎探索与开拓、真相与求知的宏大叙事?正如《请勿洞察》中那位灰影水手,他于甲板上画出的符咒,将他拖入不可名状的恐惧;但他所乘坐的那艘船,分明正驶向星辰大海。
[1](美)霍华德·普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PhilipsLovecraft)著.克苏鲁神话[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07;1-4
matthia长佩主页
Matthia,长佩文学网资深欧风作者,昵称“马蹄”(matthia的谐音)。年起,在长佩文学论坛创作十余篇欧风中短篇,后转至长佩文学继续创作。她的大部分作品为西方奇幻背景,主角多为法师、科学家等“高智商病弱”角色,代表作如《红龙的财产》()、《七个不自由的地方》()、《致施法者伯里斯阁下及其家属》()等。由于创作题材小众,拥有为数不多却极为稳定的读者群体。
《请勿洞察》于年3月开始在长佩文学连载,年3月完结,全文54.8万字。小说延续了作者最为擅长的西式奇幻风格,同时向美国惊悚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克苏鲁风格”靠拢,虽未直接挪用相关元素,仍被读者形容为“克味十足”。故事始于几名青年陷入离奇危机,终于对“世界真相”的揭示,以老练笔调勾勒悬疑氛围,层层翻转,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点题之语“洞察即地狱”颇得洛氏作品神髓。
年,松果镇上,两名高中生失踪于家中神秘出现的“不协之门”。调查员列维和灵媒莱尔德介入调查,却意外与悬疑作家赛西、高中生杰里、肖恩陷入“不协之门”内的异世界。在经历一系列吊诡事件后,五人进入神秘组织“学会”为调查“不协之门”所设立的“第一岗哨”,并在阅读“学会”搜集积累的情报、知识时,出现了精神迷失、理智崩溃等症状;世界的真相,即将以最不堪的方式浮出水面……
图源LOFTER
HumanErrors白花鱼:看第一遍,三更半夜不开灯,外面是车水马龙的喧鸣,文章内容与现实交织,既恐惧,又无法放下,真切地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带着困倦,头脑不清,不停冒汗。
看第二遍,完全感觉不到恐怖,头脑清晰……过度,当晚直接梦到不协之门,在一块板子上写下门里有哪些人,和两个小朋友交代遗言。
无论是什么样的笑容,都让人感到心痛的莱尔德。
也许他们都迷失了吧,进入不协之门,不打算回来,也找不到回来的路,回来的早就变了,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些。
除了害怕,还有一种难言的悲伤,就那样了吗,但也就是那样。
记得做的那个梦中,小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也许一天……几个月吧……可能永远回不来,所以抓紧时间玩吧。
就算醒了,那股失落感都挥之不去。
世界是很大的,渺小的我们在房子里,渺小的房子在星球上,渺小的星球在宇宙中,甚至宇宙都是渺小的。
但周围的我们,是平等的,忽略不了喜怒哀乐。
辗转反复的,从起点到终点,不知名的初遇,与不知名的重逢,是实习生与病人,是预备导师与被观察者,是猎犬与寻找真相的人,是恐惧与被恐吓者,是两个孩子。
余下的人生,再也没人知道发生什么,可我们永远希望,那是一个好的结局。
(选自长佩文学评论区,年07月26日)
风于田:作者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没得说。人物鲜明,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画面感极强。成功地把握了一个极难掌控的题材和写作方式,非常难得,也非常精彩。如果你喜欢悬疑恐怖幻想题材,并且接受度高,爱好有那么一点小众,那么你可能会喜欢这部作品。本文的爱情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这并不会影响它本身的成功,鉴于故事设定,这似乎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一个好作者可以将任何奇怪的东西写得顺理成章……
简而言之,这部作品讨论的是“绝对真实”是什么,我们能否并如何能够感知和获得它,得到后又将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绝对真实”、“真理”是一个我们无法认知、处理的东西,它在我们眼中会呈现成什么样子(恐怖的样子……),(即便如此)是否应该去追寻它。
这篇文章在我这里是0或分。理智上我觉得它棒极了,感情上我觉得它的落脚点有一点虚无和绝望。事实上,我完全没有感受到评论中其他人在阅读中看到的糖和温暖。这个故事简直把我冻透了。“现实”是幻象,而“真实”不可理喻。一切“现实”中的追求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庞大的“真实”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混沌。存在与消亡都不存在了,时间与空间化成迷宫,“自我”的边界模糊不清。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企图理解、归纳他们感知到的世界,并从中获得过去与未来、追求与希望,如果“真实”是反理解、反归纳的“一团”,那么人类文明还有什么意义?我无法在这样的“真实”下活着。如果恶魔对我耳语了这样的奥秘,我大概会像那个学者一样干脆利落地因为得知了“真理”而自我了断。“洞察即地狱”,正是如此。
而我内心的困惑与寒冷恰恰体现了作者的成功。ta的文字让我进行了这样的假设,并感受到了它的宏大与可怖。这么一来我又想给它打分了。
我需要在不确中看到方向,在注定衰落的发展轨迹上看到希望的闪光。与“真相”相比,闭目塞耳、活在谎言与幻象中反而更加仁慈。
(选自扫文小院,年06月12日)
恒沸物:熬了三天夜把《请勿洞察》看完了……我个人将其定义为介于科幻和奇幻之间的克系好文……马蹄太太属于我看文过程中可遇不可求的“天才”作者,会完全牵动起我对下文的好奇心,满脑子都是“怎么会这样”“接下来究竟会怎么样”,看文就像解谜,一层层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对最终的结局又渴望又畏惧。
整篇文完全抓住了克系精髓——未知造成恐怖,求知者在探寻未知的过程中一步步陷入真理的泥淖,最后由于接触到无限大于人类理解范畴之物而疯狂,陷入崩溃和毁灭。
很多抽象的概念,作者都能用生动的比喻和描写让人充分理解,虽然带着脑子看文很累但是看完真的超级激动,完全想象不出这种脑洞和思维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选自微博,年8月16日)
导引、梗概、节选、读者评论选编:刘心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