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灰猎犬号,看二战初期德国潜艇的

最近一部由美国著名演员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海战电影《灰猎犬号》爆红网络。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二战初期,由欧内斯特·克劳斯舰长率领的护航舰队保护盟军的商船的故事。

影片中初次出发的护航舰队,不但要挑战环境险恶的北大西洋。更要与海底的德国U型潜艇组成的“狼群”进行殊死搏斗。影片的最大看点,莫过于美国军舰和德国潜艇之前的对战,猎潜与反猎潜。那么什么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在二战初期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到底有多厉害?一起来看一下。

一:狼群战术的诞生。所谓狼群战术就是用多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的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具体说来就是每次用几艘潜艇力量,集中攻击一个海上目标,依靠用几艘潜艇的轮番火力和攻击力来摧毁大型重型舰船。

狼群战术的发明者为二战时德国的海军司令邓尼茨元帅。在经历了屡次用体积较小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失败以后。邓尼茨潜心研究潜艇作战,逐步完善创新自己的战术理论,最终发明了以夜间发动突然袭击为主的潜艇新战法――狼群战术。

首先在夜间行动中派出潜艇游猎并侦查。一旦发现目标,马上通过无线电召集附近潜艇全部秘密集中。白天,各潜艇隐蔽占领有利攻击阵位,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的实质就在于:秘密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灵活机动,出其不意来摧毁大型舰队。它的发明者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也由此被称作“狼头”。

二:狼群战术的辉煌时期。邓尼茨的狼群战术发明伊始就取得了显著的战果。狼群战术也得以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猖獗一时。德国占领法国后,德国海军有了更多的潜艇基地,并且大批量生产了许多新型潜艇。狼群战术也得以在二战初期步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

据统计,德国潜艇仅在年一年就击沉了盟军艘船只,总吨位接近万吨。击沉商船艘,总吨位达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到7%。面对着如此惨烈巨大的损失,就连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承认:二战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国的U型潜艇。电影《灰猎犬号》选取的历史背景恰恰就在这一盟军最困难的时刻,由此可知灰猎犬号和其所护航的商船,面临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可怕。

三:狼群战术的失败。毫无疑问,面对“狼群”的横行肆虐和巨大的战争利益损失,盟军不可能坐以待毙,很快便做出了反制措施。具体说来就是见招拆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狼群战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机动隐蔽性,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针对这一特点,盟军部队也针锋相对的提出了三条反制战术:首先打铁还得自身硬,盟军部队首先要做的便是改进探测雷达,防止德军潜艇截听信号;其次不惜一切代价用航母来护航,利用舰载飞机来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三是运用新技术和新战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

相反德军方面,曾经极力于改革和创新新战术的海军元帅邓尼茨,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如此此消彼长,盟军部队不断提高新的战术水平和侦察力量;而德军则毫无创新,依旧沿用开战初期的战术。更为难得的是盟军部队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不断的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如此一来狼群战术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很快从年起,德国的狼群战术非但无法创造辉煌的战果,反而自身遭遇了巨大的损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仅在年5月,邓尼茨的王牌潜艇就在一个月内被击沉了30多艘。此后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德国海军几乎失去了战争价值,狼群战术也随之彻底失败。

尽管狼群战术最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但其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海洋潜艇作战的一些先进理论,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狼群战术思想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26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