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道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记得美国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刘邦作为沛县地区纵横黑白两道无人敢惹的地方实力派,这也是他的做事准则。于是,对于相当大将军的人,刘邦就给他大将军坐;对于爱惜羽毛的人,刘邦就尽力保护他的羽毛;喜欢随遇而安,但对刘邦忠心耿耿的人,刘邦就给他最大的信任。
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认为,他能够打败项羽统一天下,有三个人贡献最大,分别的萧何、韩信和张良,这三个人也被称为汉初三杰。从能力上来说,萧何善于治理地方,保证刘邦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队和后勤物资,这方面刘邦是远远不如他的;韩信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他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不仅善于练兵,而且对于统领军队的能力无人能比,刘邦在这方面远不如他;张良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个参谋长级的人物,刘邦的很多决策实际上都来自于张良的贡献,如果没有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恐怕很难取胜。
汉初三杰代表着各自领域的最高水准,但是他们却能够团结在刘邦的周围,帮助他统一了天下,而刘邦对这三个人的任用也反映出了他无与伦比的驾驭能力。
韩信想当大将军让他当大将军。从离开老家淮阴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韩信不成功便成仁,要是不在外闯出一番事业来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韩信有天纵之才也需要有人能识货。他加入到项家军之后,凭借着自己的个人勇武,做到了项羽亲军侍卫的中层军官,能够有机会亲近项羽,甚至和项羽讨论军事相关的问题。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这已经是人生的高峰了,但是韩信仍不满足,他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做一个中级军官远远不够。可是,项羽并不认可韩信,对他的建议不去采纳。
韩信只好从项羽这里离开,投奔到了当时天下闻名的刘邦军中。这个时候刘邦已经被封为汉中王,统治巴蜀、汉中一带,实力虽然不是很强但是名声显赫,他素来以宽厚爱人被人们所称颂,所以去汉中的时候追随的人多达数万。
同时,他也是直接灭掉秦王朝的力量之一,恐怕除了项羽,在当时个人威望上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对于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韩信决定去碰碰运气。投奔到了刘邦这里也只是当了一个小官,看上去反而还不如在项羽那里吃香。好在萧何发现韩信的才华,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起初对韩信的才能也不认可,但是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才答应跟韩信好好聊一聊,结果一聊之下发现韩信这个人确实有点水平,于是才决定重用。韩信却狮子大开口,想要当什么汉军的大将军。
这就有点夸张了,你韩信在此之前没有什么知名的战绩,而在汉军中曹参、樊哙等人从刘邦沛县起兵以来立下了不少功劳,人家都没想当大将军,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如果是一般人,估计得把韩信砍掉,简直就是一个妄人嘛。
这里就体现出了刘邦的用人之能了,这个时候刘邦也不可能说完全认可韩信是天纵之才。即便韩信夸夸其谈,万一他和赵括一样都是纸上谈兵之辈呢,岂不是要把整个汉军拖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但是,刘邦却愿意冒这个险,不仅真的封韩信为大将军,而且登台拜将,当着三军将士对其进行任命,让韩信感受到了刘邦的重视,同时也让他对刘邦感激不尽。
韩信对刘邦的忠诚并不是很高,在垓下之战前他甚至拒绝执行刘邦的调令,直到刘邦封他为齐王才动身。可正是因为刘邦能够破格提拔他,给他梦寐以求的大将军之职,才让他不会在齐国割据与项羽遥相呼应,形成三足鼎立。
当然,对韩信刘邦也留了一手,在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只是让韩信率领一支偏师,作战主力部队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刘邦的手中。刘邦的目的非常明显,韩信如果有能力领着这支偏师也做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那就是捡到宝了。如果韩信没有能力,在作战中被打败,损失这一支偏师对汉军主力来说不至于大伤元气。可见,刘邦对韩信破格提拔的同时也在试图将风险降到最低。
萧何爱惜自己的羽毛,就给他最大的庇护。萧何和刘邦两个人是老相识了,早在刘邦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当时作为沛县县令主要副官之一的萧何就和刘邦两个人关系密切,曾经利用职权之便多次保护刘邦。
刘邦当上沛县的泗水亭亭长之后,去首都咸阳出差,萧何每次给刘邦送行给的钱都比别人多,别人给他钱,萧何给他。
秦末大起义爆发之后,本来萧何也有机会担任起义军的领导,但是萧何担心在起义失败之后受到追究,所以把起义军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刘邦。
这除了能够避免萧何、刘邦两大势力之间火并之外,同时也给了萧何留下了退路的空间,关于这一点刘邦肯定是清楚的,但是刘邦并不在意,发动反秦大起义之后,萧何一直是刘邦的副手,可以说直到统一天下之前汉军执行的都是双领导的管理模式,刘邦负责冲锋陷阵,萧何则留在大后方发挥他行政管理的能力,给刘邦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
所以,在楚汉相争期间刘邦也不忘派人去关中地区慰劳萧何。更重要的是刘邦对萧何极为尊重,如果没有萧何的推荐,恐怕韩信不可能被拜为大将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邦对韩信的任命,体现了萧何在他心中的地位。
平定天下之后,萧何被刘邦认为首功之臣,即使众将官不满意吵成一团,刘邦也毫不顾及众人情面的说:你们只是冲锋战前的猎犬,萧何却相当于猎人,你们没有资格和萧何争夺功劳。
这种对萧何的处处维护和尊重,也导致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专门给萧何家族编入了世家,兵仙韩信却只能归为列传。
但是,对萧何刘邦也不是完全信任,他很清楚当年萧何不当首领是因为不想担责任,所以对萧何也有防备,刘邦在前线打仗经常派人慰劳萧何,也有打探虚实的用意。
所以,萧何的幕僚建议他把亲属中能打的派到前线,让刘邦放心。萧何照做后刘邦果然很高兴,其实这些人对汉军起到的作用不大,但却等于给刘邦那里送去了人质。
张良无欲无求,就给他最大的信任。刘邦在萧何和韩信这里多疑,但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面前却给予了无限的信任。张良家族曾经在韩国地位显赫,张良的父亲和爷爷先后为五代韩王担任宰相,但是到了张良这一代秦国灭掉了韩国,让张良产生了对秦始皇的巨大仇恨,曾经多次企图刺杀秦始皇。
秦朝末年大起义爆发之后,张良也聚集了多人企图重新复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却遇见了刘邦,并和刘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良发现他在给别人出谋划策的时候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但是刘邦却能够经常采纳他的意见,这让张良有了遇到知音的感觉。
所以,虽然后来在项梁的支持下前往颍川等地组织起义军复国,最后还是决定追随刘邦入关中。
张良喜好黄老之说,对当官没什么兴趣,封侯拜将更不是他的爱好,对他来说前半生的复国努力是为了报答历代韩王对他家族的信任,而他后半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楚汉相争中让他的知己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决定给他3万户的封赏的时候张良拒绝了,只愿受封于留县这个地方。这里是张良和刘邦两个人第1次相遇的地方,张良说把这里作为他的封地就是为了纪念当初那个相遇。
所以,刘邦对张良的信任也是无以复加的,他曾经甚至对发小萧何都有所怀疑,但从来没有怀疑过张良,很多事件都会和张良进行沟通。
比如统一天下之后大半年没有完成封赏,功臣有了不满,以为刘邦鸟尽弓藏。有一次,刘邦发现将领们坐在一起窃窃私语,他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问张良,张良告诉他:这些人估计要造反,因为天下安定这么长时间了,你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赏赐,你赏赐他们,这帮人恐怕要自己来拿了。
所以,刘邦赶紧听从张良的意见,重赏了和他有宿怨的雍齿,这才让群臣安定下来。
每个人都能在刘邦这里得到他想要的,而如果他们想要维护住自己的所得,就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团结在刘邦身边,帮助刘邦打败他的对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