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犬类是这样走进人们生

作为六畜之一的家犬,在古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被人类驯养后,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畜之一。新石器时代,犬主要用于采集和狩猎;到农耕时代,养犬之风越来越盛,犬只用途随之增多,主要功用由新石器时代以狩猎为主转变为农耕时代以看家防盗、作为宠物、食用和祭祀等为主。至宋代,养犬风气更加兴盛,犬只种类不断增多,犬只买卖比较普遍。一、养犬的开始1.养犬数量众多宋代,不论农村还是城市,犬只随处可见。农村养犬情况在宋人诗词中多有描述,如“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不知林下人家密,倚杖忽闻鸡犬声”“骚客登山知有助,秦源鸡犬更相闻”,这些诗句展现的是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鸡犬与村庄融为一体,鸡鸣犬吠的地方就有村落存在。贬于儋耳(今海南儋县)的苏轼向农家借蒻笠而引来“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群吠”。有人养数十只犬不肯送人或卖掉,如徐仲车“畜犬孳生至数十,不肯与人。人或问之,云:‘不忍使其母子相离。’2.犬只饲养法南方百姓不惜用香木做槽饲养家犬,如岭南雷州(今广东雷州)和海外琼崖(今海南)两地山中多香树,“夷民率以香树为槽,以饲鸡犬”。郑文宝作诗感慨道:“沉檀香植在天涯,贱等荆衡水面槎。未必为槽饲鸡犬,不如煨烬向豪家。”城市中有专为养犬人家提供犬食者,如东京城内,“若养马,则有两人日供切草,养犬则供饧糟,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宋人也懂得为犬做养护,如“胡麻面啖犬则黑光而骏”。用胡麻面涂抹犬身上,犬毛会变得光滑俊美。3.犬只与村庄的相伴宋宁宗开禧二年(),金军攻打襄阳城(今湖北襄阳),“城外居民见虏人涉滩,尽般入城,屋舍皆为虏人所烧毁。各家所养之犬,在城外百十为群,有数千只,毎遇夜出兵攻劫虏人营寨,则群犬争吠,虏贼知觉,得以为备。”襄阳城外百姓因战争无家可归,家犬数千只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足见百姓养犬之多。城中市民也畜养很多犬只,如德祐元年()五月,扬州(今江苏扬州)“禁军民毋得蓄犬,城中杀犬数万,输皮纳官”。扬州城中犬只数量竟达数万,宋代市民畜犬之多可见一斑。二、犬只贸易1.屠犬业发展宋代屠犬业比较兴盛,有人专以屠犬为营生。酸枣县(今河南新乡中部)市民扈兴,“始以屠狗为事,间或亦宰牛豕,而又善庖。邑人多用之,悉呼之曰扈厨”。崇宁初年,大臣范致虚向宋徽宗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宋徽宗听取建议,“降指挥禁天下杀狗,赏钱至二万”。虽不知这一建议是否得到真正贯彻,但可以说明北宋末年屠犬业仍是比较乐观的行业,否则不会引起大臣们的注意,更不会专门向皇帝上书禁止屠犬。2.以屠犬为生的人们以屠犬为生者称“狗屠”,狗屠获得犬只的主要途径是直接上门收购。盐官县(今浙江海宁)黄天荡民余三乙,“世以屠狗为业。因娶妻得资装数十千。尝取银钗一只,货于市,就路旁人家买狗,议价二千五百余”。再如宋人施德操邻居,“岁畜一犬,每满一岁则卖之。屠者至,捕犬,犬跳梁号叫,虽屠不敢近”。较于前代,宋代屠犬业已属低贱职业,狗屠不受世人尊重,其形象更是以凶悍著称。如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王德柔,“营新第于北郭。……狗屠范五,素以凶悍著,诣徳柔求酒馔,独往宿”。庆历初年,隋州市(今湖北随州)人王实,“家事尤零替,除服,更不以文学为意,多与市西狗屠孙立为酒友,乡人阴笑”。3.犬只交易宋代并无专门的犬只交易市场,但一些大型综合市场中有不少买卖犬只的商贩,相国寺内的万姓交易市场就是其中之一,该市场每月开放五次,“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关于宋代犬价问题,业师程民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指出:“有关狗的价钱史料,都在南宋”,且主要集中在南宋洪迈著的《夷坚志》中。他还指出:“普通的狗,价钱大约在数百文到2贯数百文之间。特殊品种的狗,价格高些。”例如,上述提到,黄天荡民余三乙在路旁买犬,议价达二千五百多钱。品种优良的田犬、猎犬价格高达几千钱。三、犬只的趣味故事1.犬只别名宋代以前,犬已有很多别称,如地羊、护门使、韩卢、黄耳和乌龙等等,后三者分别源于韩国的韩卢、西晋陆机的黄耳和唐代韦善俊的乌龙。这些别称至宋代更为普及,如有的地方“唤狗作乌龙语”。犬在宋代还有“卢卢”之称,有诗云“呼鸡作朱朱,呼犬作卢卢。文官称学士,武官称大夫。”世人“呼鸡皆曰‘朱朱’,呼犬皆曰‘卢卢’,不问何地,其声皆同,虽是传习,要亦有本。”程大昌指出呼鸡为“朱朱”由来已久,而“犬呼卢卢,别无所见,是借韩卢之名与犬为高耶?”卢,“黑色,以色言也”。王楙认为“今呼犬为‘卢’,则《战国》有‘韩卢’,《齐诗》有‘卢令’,而‘卢’之声亦久矣。”说明宋人呼犬为“卢卢”是借“韩卢”、“卢令”之名演变而来。2.犬只种类划分首先,从品种来看,“有庞犬,……有猧犬,有族獒,有狴犴,有野狗”等等。其次,从用途来看,犬主要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厨庶羞用也。”“守犬”有看家防盗之用;“田犬”指猎犬,专门用于打猎;“食犬”指肉犬,主要用作食肉。第三,根据犬只特性,可分为三大类:“猎犬之快者,曰疾狗;识人指意狗,曰周狗;……狂犬,曰狾狗。”速度快的猎犬为疾狗;善于识人者为周狗;狂犬又称狾狗。第四,按犬毛色划分,包括黄犬、白犬、黑犬和花犬等种类,如南城人刘生邻居家畜养一只花犬。常见的犬毛色则“有黄、白、等种”。宋人认为毛色不同,犬只特性与用途也不相同。赵彦卫道:“犬之黑色者,多善走而猛,故田犬以‘卢’名之;若守犬则不以善走为事矣。大抵牛马之类,黑者健于黄白,不独犬耳。以此观之,古人皆以卢为黑,非北狄语也。”3.相犬术相犬,“此种杂术,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专门管理犬只的官员“犬人”,除掌管祭祀用犬外,还兼管相犬人和养犬人的职责。先秦时期,相犬术比较兴盛,如齐国有一善相犬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但邻居养犬数年也未曾捉过老鼠,相者告诉邻居:“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邻居便栓住犬后足,不久犬果真开始捉老鼠。秦汉时期的相犬术也很兴荣,我们可以从考古发现中了解,如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中曾出土《相狗经》,山东银雀山汉简中有《相狗方》。南宋人高似孙对前代相畜经情况载道,“师旷有《禽经》,浮丘公有《鹤经》,虽相畜亦有《牛经》、《马经》、《狗经》,下至虫鱼有《龟经》、《鱼经》。”综上可知,前代相犬术尤为盛行,善相犬者和相犬经颇多。结尾宋代养犬之风兴盛,犬只种类不断增多,其分布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著名犬只主要包括罗江犬、曹南犬、蛮犬、榆林犬和西北犬等等,尤以蜀地罗江犬出名,少数民族地区更是以盛产优质猎犬闻名。宋人根据用途、特性和毛色等对犬只进行分类,不同毛色的犬,其特性和用途各不相同,此时“乌龙”和“韩卢”等犬别称逐渐普遍化、大众化,并出现“卢卢”这一新别称。宋代相犬术呈衰落的发展趋势,相犬者逐渐减少,前代的相犬经大多不复存在,宋人仅对相犬术稍有了解。两宋屠犬业仍是较为兴荣的行业,狗屠一般上门收购犬只,一些大型综合市场有买卖犬只的商贩,犬价受品种、大小和年龄等影响呈现较大差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1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